•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深物联·物联网产业简报【第150期】

物联网之声 2021-03-22 21:45 发文


 
政策动态】

1.三部门联合印发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日前,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提出将针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实际,聚焦营运车辆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分阶段出台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智能交通标准。

2.深圳罗湖区:发展区块链金融技术,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

3月16日,罗湖区工信局发布《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支持发展网络征信、科技保险、数字金融等新兴金融科技业态,重点发展区块链金融技术,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新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



【国内动态】

3.芯片制造关键设备再突破,离子注入机实现全谱系产品国产化

近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公布,该集团旗下装备子集团攻克系列“卡脖子”技术,已成功实现离子注入机全谱系产品国产化,包括中束流、大束流、高能、特种应用及第三代半导体等离子注入机,工艺段覆盖至28nm。

4.涂鸦智能成功登陆纽交所

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全球领先的IoT云平台涂鸦智能(股票代码:TUYA)正式登陆纽约证劵交易所,宣告“全球IoT云平台第一股”成功挂牌上市。据悉,在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让承销商购买任何额外的美国存托股份 (ADS) 之前,涂鸦智能共发行了4359万股美国存托股份 (ADS),每股ADS定价21美元,总发行规模约为9.154亿美元。

5.我国主导制定,全球首个物联网金融领域国际标准发布

近日,国际化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基于物联网(传感网)技术面向动产质押监管集成平台的系统要求》物联网金融国际标准。这是由我国专家作为主编辑制定的全球首个物联网金融领域国际标准。该国际标准适用于动产质押监管服务的物联网或传感网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有效对动产质押全流程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银行对动产质押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6.雄安新区探索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物物支付创新场景

近日,在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和国家电网率先在雄安新区将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探索实现物物支付新技术落地。

7.王宁利团队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和胡曼博士团队建立了“分层集成的深度学习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基于专家知识融合深度分割网络和深度分类网络的人工智能方法,全面模拟人类专家的诊断思维,在模型中融入专家知识,大大减少了训练模型时所需样本的数量,实现AI辅助青光眼筛查和诊断。在临床评估中,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眼科医生的诊断准确性,为AI辅助眼科诊断的临床实用带来了曙光。

8.信通院主导完成首个工业互联网网络领域国际标准

通过的ITU-T Y.2623国际标准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定制化、协同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服务,首次明确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定义并写入ITU-T名词术语数据库,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网络通用组网技术要求、工厂内/外网组网技术要求,定义了工业互联网网络组网框架,规范了网络互联(包括工厂内网、工厂外网、园区网络)、数据互通的主要功能部件和相互关系。

9.穆长春:数字人民币将采取“小额匿名、大额可溯”的设计

可控匿名是数字人民币的重要特征,穆长春表示,这一方面体现了其M0(流通中的货币)的定位,保障公众合理的匿名交易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防控和打击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安全的客观需要。此外,数字人民币钱包采用了分级分类的设计,根据KYC(认识你的客户)程度的不同开立不同级别的数字钱包,满足公众不同的支付需求。钱包余额和支付限额会随着KYC强度的增强而提高。

10.智源研究院发布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1.0”

“悟道1.0”是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系统,由智源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清华大学唐杰教授领衔,带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100余位AI科学家团队联合攻关,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AI技术突破,形成超大规模智能模型训练技术体系,训练出包括中文、多模态、认知、蛋白质预测在内的系列模型,构建我国人工智能应用基础设施。

11.施耐德电气CEO:数字化和电气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在3月20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表示,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以说是2020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最重大的消息。赵国华认为,数字化和电气化这两大颠覆性技术将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12.网络交易新规:收集消费者敏感信息须逐项取得同意

3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针对部分网络平台、经营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办法》设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条款。要求经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个人行踪等敏感信息时,必须逐项取得消费者同意。针对经营者尤其大型平台企业与自身关联主体之间共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未经被收集者授权同意,不得向包括关联方在内的任何第三方提供。

13.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落实医疗器械注册人、备案人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条例》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鼓励行业创新发展。将医疗器械创新纳入发展重点,优化审批、备案程序,对临床试验实行默示许可,缩短审查期限,实行告知性备案。

14.我国首颗!嫦娥五号轨道器成功进入日地L1点轨道

3月18日,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悉,嫦娥五号轨道器在地面飞控人员精确控制下,近日成功被日地拉格朗日1点捕获,成为我国首颗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

15.我国银行间债市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日前发布通知,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进一步支持低碳转型及绿色经济发展。通知鼓励企业注册发行碳中和债,交易商协会为碳中和债的注册评议开辟绿色通道,统一注册标识,鼓励发行中长期产品,明确既有额度变更路径,提升发行便利度。

16.中科院研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获准紧急使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日前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成为国内第四款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病毒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17.我国实现500米传输距离外高清视频实时播放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尹海帆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基于智能超表面的无线通信原型系统,该系统在不改变发射信号功率的前提下,实现了接收信号增强500倍的室外实测效果。该团队完成了智能超表面的室外远距离信号传输实验,利用其信号增强作用克服电磁波远距离传播的损耗,实现了500米传输距离外高清视频实时播放。

18.华为公布5G专利费率

华为在其《创新和知识产权白皮书2020》发布会上,公布了华为对5G多模手机的收费标准:华为对遵循5G标准的单台手机专利许可费上限为2.5美元,并提供适用于手机售价的合理百分比费率。此外,华为首席法务官宋柳平称,将与苹果、三星商议5G专利使用权。


【国际动态】

19.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小组开发AI技术,精准分别健康细胞与癌细胞

该研究小组的方法依赖于将溴百里酚蓝(一种对pH敏感的染料根据溶液的酸度变化而改变颜色)施加到活细胞上的方法。凭借细胞对染料的不同反应,使用配备有数码彩色相机的标准显微镜,可以捕获细胞内部染料发出的RGB成分。通过使用他们开发的基于AI的算法,研究人员能够定量映射独特的酸性指纹,从而可以轻松、准确地识别所检查的细胞类型。每次癌症测试都可以在35分钟内完成,单细胞的分类准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


【本期深度观察】

20.智慧城市的全景分析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庞大。大量的人口聚集,引发了交通拥堵、治安混乱、资源匮乏等众多问题。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迫切希望借助信息通信技术,来解决问题,延续城市的健康发展。于是,“智慧城市”诞生了。

(1)关于智慧城市的概念

广义的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大,更应该叫智慧社会。社会包括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还包括政府。社会的应用,是最宽泛的。例如购物消费、家居生活、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企业园区、教育医疗、生产制造、农林种植等。

而狭义的智慧城市,专指城市管理,也就是政府职能相关的领域。例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市政设施、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狭义的智慧城市,应该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最合适的名字是智慧城市治理或智慧城市管理。(无奈的是,不管是叫做智慧城治,还是叫做智慧城管,都不太合适。)

(2)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口的急速膨胀,对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混乱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也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于是,有条件的发达国家和城市,就开始捣鼓引入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手段进行改造、升级。

中国是人口大国,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的膨胀速度非常快,所以面临的城市治理问题也更加严重。所以,中国对智慧城市的需求非常迫切。智慧城市这个“高大上”的概念出现之后,很快就在国内引起关注,政府和民间也启动了相应的学习和研究。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城镇人口数量超过农村人口数量。此时,国家开始密集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在国内落地。2013年1月,国家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一共90个城市。后来,又陆续公布了第二批103个,第三批97个。

(3)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智慧城市,其实就是百行千业智慧垂直应用的分支。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个ICT项目。所以,它和绝大部分的ICT项目一样,符合“云管端”的基本架构。

在架构中,最底层是数据采集、信息感知、指令执行的终端层(物联网设备)。然后,再往上是通信管道(固网或移动通信技术,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数据送到平台层(现在一般都是云计算平台),平台层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存储。最后,各项应用和服务通过平台开放的入口,调用数据,提供服务。数据价值,就这么产生了。

在平台层引入AI,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那么,ICT系统(数字化系统)就变成了智慧系统。数字信息化城市,就变成了智慧城市。还有5G。5G是连接技术,它不是智慧城市的必备条件,只是手段和方式之一。换句话说,5G和智慧城市,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4)智慧城市的生态链

对政府来说,智慧城市是需求,也是手段。对ICT行业企业来说,智慧城市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根据信通院的报告,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为1.7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3.1%。这么大的一块蛋糕,吸引了众多企业蜂拥而至,期望能抢到属于自己的一块。

对于这些企业,我们可以统称为智慧城市服务提供商。按照服务类别,可以分为硬件服务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安全服务提供商、运维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按照服务领域,可以分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专业服务提供商。综合来看,做平台的、做基础设施的、做顶层设计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佬,数量相对较少。做行业应用的、做细分领域的,就鱼龙混杂,数量很多。

还要提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角色——智慧城市运营商。传统观念认为,智慧城市的牵头人是政府,所以当然应该由政府来负责运营。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发现,政府投资建设还好说,但是运营的话,精力和能力都存在不足。而且,好像没有一个合适的政府部门可以承接这个任务。交给运营商的话,感觉能力也不太够。私营企业就更不行了,涉及太多的敏感信息。所以,就有人提出,应该专门建立一个“智慧城市运营商”的新机构,帮助政府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对智慧城市运营商进行监管,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从智慧城市运营商购买服务。这样一来,政府既享受了智慧城市的成果,又能从复杂的项目建设和维护工作中抽身。智慧城市有了专门的运营主体,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5)智慧城市的作用

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信息和通信科技对城市进行赋能。从整体来看,干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方法有很大改进,效率有很大提升。智慧城市带来的具体好处,要从具体的应用领域来看。

首先是政务服务。这个应该是大家都有深刻感受的一项改进。我们老百姓经常会去政府部门办事,例如办理户籍手续、换发身份证、申请护照签证、办理房产交易,等等。以前办理这些业务,都是要去现场办理的,现在很多都支持了电子流程,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建立了数据库,打通了信息流,然后开发了APP。老百姓通过APP作为入口,接入到政府的系统中,进行远程办理。政府一直在大力推动“一网通办”,提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居民满意度。这些都是基于智慧城市相关建设成果的。

第二个例子是智慧公共安全。通过“雪亮工程”,在公共场所安装布控摄像头,结合视频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调查取证,震慑犯罪。通过将犯罪信息和情报信息联网,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加大排查力度,提升破案率。

第三个例子,必须要提一下新冠疫情。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充分展示了智慧城市的价值。我们大家使用的健康码和行程码,全都属于智慧城市的应用范畴。智慧城市,可以全闭环的智慧公共卫生健康应急系统,及时通报疫情扩散信息,追踪疑似病毒感染者,协调防疫资源,宣传防疫举措和政策。

智慧城市的例子实在太多,从功能来说,它确实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归纳而言,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有助于帮助政府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有助于共享和优化城市资源,有助于为家庭和企业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有助于改善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甚至颠覆城市的发展模式,重塑城市格局。

(6)智慧城市的未来

目前,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逐渐步入正轨。我们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战略,还有加快数字化建设的十四五规划,都对智慧城市有推动作用。未来,智慧城市的投资会越来越多,项目也会越多越多。

然而,我们还是需要重点关注智慧城市在建设和运营方面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还没有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智慧城市背后的隐私、安全以及可靠性问题。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建设,这些问题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加。一旦爆发,危害极大,关系到政府的权威、群众的信任,以及社会的稳定。

 


 深圳市蜂群物联网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深物联研究院)是由深圳市蜂群产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联网协会于2017年共同重组发起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民间枢纽型、新型研发机构。深物联研究院坚持以"群策创新,实践至上”的理念。深物联研究院坚持国际化与产学研一体化路线,用生态方法解决物联网技术和市场碎片化问题,组织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物联网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在完整生态体系下得其所、尽其用,打通物联网场景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推动实业与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深物联研究院依托深圳市蜂群产业服务集团的高端产业服务能力和深圳市物联网协会的优势产业资源,开展产业集群运营生态解决方案、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孵化与科技创新咨询服务,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物联网之声

    “物联网之声”为"深物...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