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海尔“买买买”再现125亿大并购

青记智库 2024-01-12 14:09 发文

◎文 | 江禾

◎编辑 | 小木

海尔“买买买”再下一城。

2023年12月29日,海尔集团对外宣布,将以总价125亿人民币收购全球四大血液制品巨头之一的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莱士”)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海尔集团将成为上海莱士实控人。

就在半个月前,2023年12月14日,海尔智家发布公告,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以约6.4亿美元收购开利全球旗下商用制冷业务公司100%股权。

短短半个月两笔并购落地,海尔如此大力度扩张背后,既有业绩增长的紧迫感,也有集团层面再次谋求转型的深度考量。

从过去两年的表现看,2022年、202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分别为3506亿元、3327亿元,增速为5.4%、10%。

这个增长势头,显然距离2020年立下的“4年5000亿”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国内外家电巨头这些年的布局来看,加快多元化步伐似乎成了共同的选择。

比如,美的集团从家电向综合科技巨头转型,不断向能源管理、SaaS服务等方面延展,着力发展机器人与自动化、楼宇科技、能源管理、智能出行四大核心ToB业务,并逐步在暖通空调、储能、楼宇等领域完善全产业链。

TCL则从传统的家电企业转型成为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板块的智能科技产业集团,并且继续朝着家电产业最上游的面板和芯片产业、光伏产业布局。

海尔集团则是立足智慧住居、产业互联网两大主业,在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相比于其他家电巨头向产业链上游纵深处、关键产业链环节的布局,海尔集团似乎更注重家电海外市场扩张、大健康赛道整合,这一点有点类似GE的布局。

从澳洲斐雪派克、美国通用家电、日本三洋、意大利Candy,再到开利商用制冷、上海莱士,可以看出海尔集团近年的并购与其优势产业板块契合度相对较高,并购标的普遍具有不错的竞争力,可以在短期内迅速转化为营收业绩增长,这也是海尔集团希望看到的。

1

医疗大健康无疑是最受资本追捧的产业赛道之一。

这几年,海尔围绕大健康产业赛道,打造了盈康一生大健康生态品牌,主要致力于高端科研设备、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旗下目前拥有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两家上市公司。

此番入主上海莱士,意味着海尔大健康产业正向技术壁垒更高、前景更广阔的血液制品领域迈进。

根据海尔官方的口径,盈康一生和上海莱士在产品、市场和产业链等领域能够有效联动。血液制品产业链包括从成分采集、存储、制备、诊断、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盈康一生在血浆血液成分采集、存储、制备、冷链运输及临床应用等领域已形成产业生态。战略入股上海莱士将进一步完善盈康一生的血液产业链布局。

同时,随着产业版图的进一步扩张,海尔也将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2020年3月,海尔集团提出“四年五千亿,再造一个新海尔”的目标。彼时,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突破了3000亿。

可以说,无论是出于追求业绩增长的紧迫感,还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资本运作做大产业版图,已成为海尔集团的“必选项”。

具体看海尔集团近两笔并购标的,都属于行业头部企业,营收、盈利能力较强。

上海莱士是A股市场5家血液制品公司中营收规模最大的公司,被称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血王”。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营业收入分别为65.67亿元、59.35亿元,预计2023年净利润突破20亿元。

开利商用制冷公司方面,并购目标公司2021年营收12.18亿美元、净利润4560万美元、运营净资产1.088亿美元;2022年营收12.276亿美元、净利润5810万美元、运营净资产8840万美元。

此外,海尔集团的产业投资策略,也让资本市场“海尔系”日渐壮大。

算上刚并购的上海莱士,以及此前上市的海尔智家(A+H+D)、盈康生命、海尔生物、雷神科技,“海尔系”上市公司已达到7家。

此外,日日顺供应链IPO已过会,众淼创科正冲刺港股上市,有屋智能正冲刺创业板上市。

而卡奥斯于2020年从海尔智家分拆。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或将为卡奥斯未来上市做准备。

不久之后,“海尔系”上市公司或将进一步扩容,涵盖家电、大健康、物流、家居、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

随着全球家电市场趋于饱和,各大家电巨头都在谋求转型,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这其中,市场量级更大的造车市场、新能源市场,成为了巨头争相押宝的赛道。

如美的投资110亿元在安徽安庆落地威灵汽车部件安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项目,一期已于去年投产,该笔投资也成为美的集团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之一。

此外,美的还于2022年完成对德国库卡公司100%股权收购,后者是一家机器人应用和系统解决方案企业,尤其擅长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生产。

格力于2021年以18.28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更名为“格力钛”),力图在储能市场寻求增长空间。

不过,该笔收购并未给格力带来应有的回报。在投入高、回报低的储能市场,格力钛业务的盈利前景一直不明朗。

2023年上半年,格力钛营收为14.4亿元,净利润亏损1.71亿元,净资产仅有0.66亿,归属格力电器的可辨认净资产只有2000万,这意味着格力电器18.28亿元的收购,已经损失18亿。

和国内巨头相比,西门子、GE、松下等国外巨头的多元化转型则更为复杂。‍

西门子于2014年将家电业务出售给博世集团,退出家电市场,专注于工业、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

2023财年,西门子集团营收为778亿欧元,利润为114亿欧元。

其中,数字化工业、智能基础设施贡献最大,利润分别为49.5亿欧元、30.7欧元,同比上涨27%、38%;交通、医疗业务分别贡献业务8.8欧元、25.3欧元。

上市板块方面,西门子医疗、西门子能源已于2018年、2020年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

GE集团则在2016年将家电业务出售给海尔集团,大力发展能源、医疗、航空三大板块。

当前,GE集团正推动三大板块业务分拆上市,实现更加聚焦的业务运营。

其中,GE医疗已从GE集团分拆完成,于2023年1月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

另一家日本家电巨头松下也瞄准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作为特斯拉早期的独家电池供应商,松下一度风光无限。但这些年因为竞争对手LG和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更大突破,松下也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2022年4月起,松下改组为控股公司制,集团名称改为 “松下控股”(Panasonic Holdings),并将把业务重组为8个公司,包括车载电池、电子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等,希望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加快决策。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年度,松下集团合并净销售额为83789亿日元,相当于4000亿人民币左右的体量。

3 

当多元化成家电巨头的共同选择,如何在多元化发展中找准赛道、通过高效的管理制度强化产业间的联动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海尔发展历史上,有几次比较大的转型。

一次是90年代的并购重组潮。

海尔集团早期的迅速成长与它的资本扩张战略密不可分。当时的海尔先后通过资产重组、控股联营,兼并盘亏损数额5.5亿元的18个企业,品类也一下子从冰箱扩展到空调、冰柜、洗衣机等。

一次是进军消费电子的多元化转型。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后期,海尔大举进军笔记本电脑、手机等3C电子领域。这一次转型以失败告终,不过也曾有高光时刻。根据IDC数据,2006年第二季度,海尔笔记本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以9.6%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家用市场国产品牌第二。

一次是上一个十年的内部小微化和海外并购潮。

对内通过小微化的管理模式创新和产业投资等途径,海尔打破传统家电企业的边界,孵化众多小微企业。通过紧密的合作,海尔为这些企业前期注资,用海尔品牌进行背书,提供供应链、渠道等全方位的支持,实现对企业更强的可控性,保障多元化战略行稳致远。

对外则是通过收并购加速全球化布局,2015年收购日本三洋电机的部分白色家电业务,2016年收购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2018年收购新西兰的斐雪派克,2019年收购意大利Candy。

这一次并购上海莱士,很可能是海尔又一次大转型的开启,未来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4

从整个集团战略层面看,海尔的转型从GE、松下等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巨头中借鉴了不少思路。

杰克·韦尔奇和松下幸之助也是张瑞敏本人比较推崇的企业家。

尤其是与GE的关系,曾出现在海尔多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

早在1990年代,GE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海尔便是其收购对象之一;2008年GE首次公开出售家电业务,海尔也是竞标者之一;再到2016年,海尔集团以56亿美元收购GEA,成为彼时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漫长的交往历史,海尔集团与GE集团相互影响,使得二者在管理理念、产业转型方向等方面高度契合。

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张瑞敏和杰克·韦尔奇的互动。

张瑞敏当时问韦尔奇:“怎么样把一个企业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大,但是在内部运营的时候又可以把内部做到最小,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韦尔奇表示,为了让每个人把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他让GE成为一个平台,比方说一个团队要创新,只要低于100万美元就可以自己决定。

受此影响,海尔推出“人人都是CEO”的管理模式,搭建优渥平台,孵化培育了一众创业公司。

在产业转型方面,2012年,GE率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同一年,海尔开始了对工业互联网的探索,至2017年,海尔正式推出了卡奥斯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被海尔收购的GEA也使用了卡奥斯平台。

跟GE一样,大健康、工业互联网之外,海尔集团产业触角也涉及能源领域。

海尔集团推出新能源品牌纳晖新能源,聚焦 “绿电(光伏)+储能+智慧能源控制器”,致力于成为分布式智慧新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已认证
    青记智库

    信息技术领域优质创作者...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