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

企业网D1Net 2020-08-22 17:42 发文

8月22日,2020京津冀CIO大会暨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京津冀三地大咖和精英齐聚,共话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分享实践经验,探索危机中的机会,共谋发展。

 

以下是现场速记。

 

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高级经理杨涛:非常荣幸,当时范总给我打电话说,问我有没有时间来进行分享。本来我第一时间是拒绝的,范总说管饭,我一听管饭那赶紧来,开个玩笑!

 

我今天跟各位汇报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数字化如何转型?我今天汇报四部分内容:

 

首先,自我介绍。我07年毕业以后先是在中国银行广东在中山市网点工作,然后再到分行、省行,14年来到北京北漂,现在在总行,之前在网络金融部即互联网金融,后来专门从事大数据、人工智能包括现在是专门做区块链的工作,这是我个人的情况。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基于我的个人经历以及总结和思考。

 

第一,数字化时代。银行是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大概在中世纪14世纪中叶,地中海的威尼斯他们的香料生意非常繁忙,威尼斯的商人主要是犹太人,他们主要经营商业业务往来,衍生到现在的Bank。我07年落行之后,刚好信息化时代高峰期,我们看到银行从网点、ATM、网银、手机银行到现在的开放银行,这是非常快速的变化。现在有句话讲叫“银行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服务网点来面”。

 

目前来看,从16年、17年开始数字经济时代非常快速的发展,这是数据,我不做展开了。

 

从数字化本身来,这是新能源定义。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包括互联网行业,与我们银行面对的压力像蚂蚁金服,像腾讯的微信支付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带动传统工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叫产业数字化。随之而来,在这过程当中发现,产业互联网核心是如何做好数字化的治理?包括数字公共服务,衍生出来如何把这些数字的能力能够价值化?这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就商业银行来讲,这是我们自己总结关于数字化内涵的惯例。包括信息化线上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我们认为银行服务应该是成为一种叫做不应该只是建立网点服务,到今天为止,以中国银行为例,98%的金融交易是通过手机银行完成的,已经不在网点了,这是经过十多年非常大的本质的变化。

 

我们银行从14年、15年开始做的最多的转型就是在这六个方面,包括渠道、产品、生态、营销、风控和运营,这些不展开讲了,大家做银行的比较少。我后面可以重点讲案例。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疫情的冲击。这个里面会带来很多的思考:

 

第一个大的变化,疫情对于个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这是CNNIC的调查,今年3月份跟前年(18年年底)的变化,在购物、外卖、支付、教育、视频包括短视频和直播方面,个人消费者消费行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线上商品是在逆势增长的,所以当时领导人提到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行业在下降,但是也有很多行业在增长。包括游戏,昨天看到美团点评公布业绩也超预期,美团股价涨了两倍,逆势上升。

 

第二,产业格局的变化。左边的图,从20世纪以来,我们去分析一下全球产业大概经历五次变化。第一次变化从英国,1914年以前,英国的产业大规模向美国转移。现在中国在第五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专业,所以有著名的微笑曲线,中国属于最下方,属于低附加值、低利润,高附加值两端被发达国家夺取了。由于疫情的冲击,加速了整个发达国家的去中国化,也叫中美贸易脱钩,这个我不敢讲太多。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极端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包括美国的去中国化,包括华为、微信、抖音都面临这些挑战,导致的结果是本土产业化趋势非常明显,以及本土周围的产业化,能不能形成一个具有产业链格局的挑战能力?这是巨大的课题。这也是我们跟政府汇报的时候讲的重大课题,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全球的去中国化,怎么样在全球产业链解体的情况下面,重新构筑中国的内循环能力?中国安全面临挑战。

 

我们认为从商业银行来讲,下半场数字化转型肯定以新基建为代表新的工业4.0带来的产业数字化转型,银行要发挥它的作用。上个星期刚好看到央行主席郭主席发布文章,金融要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加大金融供给,打通生产包括生产环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对促进的发展格局”。

 

我自己做了大概十多年的个人金融业务,对于这个体会比较深。包括融资、资管、支付全面数字化了,大家自己可以感觉到,以微信为代表,包括以支付宝为代表,它的余额宝也好或者微信支付全面融入到其中。但是产业怎么办?今天的主题是新基建,我觉得今天这个会开得特别好,在历史格局的节点时期我们来讨论新基建也好,怎么样去看到未来三到五年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银行应该从这方面考虑更多一点。

 

国内金融资本不一样,我们国家金融资本主导,我们金融资产300多万亿,怎么样去盘活它?一直在讲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要降低服务门槛,到底怎么样去结合?我们认为应该是利用新基建的技术,利用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能力,是有可能或者说很有可能性去实现数字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这个是我们自己做的项目尝试,北京市大概是公布了第二批金融科技的试点,我们的团队,代表中国银行去参与的第二批试点,叫做基于区块链的产业金融服务。这个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想法,上上签彭总讲到一些数据,我们这里也遇到电子签名,但是没有用上上签的。现在在疫情期间银行面临很大的挑战是客户不能来网点,个人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来操作,但是企业用户怎么办?传统银行放款给企业两个步骤:

 

第一要核额度,比如范总有贷款,我首先跟范总进行面谈了解其融资需求,要调研,看财务报表甚至到企业现场调研还要跟他合影,这个过程在疫情下面不可能做的,你要去评估企业大概值多少授信?

 

第二步如果范总需要用这笔授信的时候,还要对他的交易进行核实,他拿这笔钱是不是干生产?传统银行最快4个月120天,120天疫情都结束了。

 

银行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给真正有实体交易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很大的难题。个人客户过来申请贷款需要提供很多资料,现在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直接授信,大家应该用过微利贷,用微信一点直接给你的额度,这个额度根据数据行为来判断的。看这个人在什么群里面,这个群的名字很重要,群里面的人很重要。比如我现在跟范总在一起,我的额度只有一千块钱,但是跟彭总在一起可能额度五万块钱,他是通过这些标签来判断的。

 

企业有没有可能通过他一系列的行为数据来判断他的企业能不能拿到授信?我认为是可以的。怎么样把相关数据融合起来?不光是放到一起,还要安全合理的方式放到一起。区块链是核心要用到的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也好或者物联网也好,他们更多侧重于生产力的效率的提升,而唯有区块链技术集中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所以我们认为基于区块链银行与产业共融共生的方式,更适合未来金融新的模式。

 

这里提到了我们的对比,我们在疫情之前可能会侧重于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包括融资难的问题。比如我们之前用的最多的就是针对于个人客户的,包括蚂蚁金服也好,包括微信也好,他们现在服务大部分客户基本上以个人客户为主,即便服务的小微企业主还是以个体户的个体为主,真正进入到企业的还是很少。刚才提到微利贷贷款怎么做?包括民间接待利率不超过LPR4倍,其实就是15%点几,这个企业没办法做下去了,因为融资成本本来就很高,怎么能在价差当中赚到钱?这是很大的问题。疫情之前可能商业银行更多的思考是在服务个人的客户,自己本身数字化的变化。

 

我刚刚还在跟闵行老总在提,我们内部通信的产品还是20年前产品,是IBM的产品。但是从去年、前年慢慢开始用到阿里、腾讯这么好的服务,银行内部数字化是很快的。我们从行业来看,银行有钱利润够高,第二能招到市场上比较好的互联网公司的人。我在过去三年多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我们建了中国银行第一个云平台,那个时候华为提供的IaaS,建了中国银行第一个人工智能智能平台、大数据统一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建完之后,个人客户已经可以了,服务效率已经很高了,再做空间很小,因为直接面临互联网公司竞争。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应该在哪些地方更有潜力?全部指向右边,就是在后疫情时代怎么样去面对国家的需求?定好银行的位。这是目前应该是思考最多的地方。

 

我们两个月前,跟以前的证监会肖主席在聊的时候,他也非常认可产业金融的数字化是未来最大和最有利润空间的方向。我们认为个人已经是一片红海、战场了,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包括互联网银行像微众等做得非常优秀了,但是他们在对公领域数额很少。一个是说企业本身数字化程度比较低,它有个转型的过程,第二企业本身生产模式也是跟传统模式绑在一起的,怎么样去根据它的模式来做。

 

我们就提出四个方向:工业互联网应该是最有可能跟目前最容易去实现的数字化转型的地方。包括我们提到利用通信的软件,企业之间沟通,包括我们用到钉钉,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钉钉只是限于企业内部,有没有可能打破企业之间的问题。我们认为未来银行不应该再依托于网点提供金融服务,而应该通过纯数字化手段提供金融服务。这里面是中信和百度合作的叫百事银行,是一家纯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也跟这个类似。你们从来没见过微众银行网点,但它怎么服务2个亿客户?

 

第三个大的机遇是数字货币的变化。大家对这个数字货币关注比较多。数字货币里不光是里面提到的点,目前中国可能面临更大的问题是万一美元体系脱钩,有没有清算体系可以做支撑?我们认为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数字货币去替代。现在很多行业都在做这个研究,所以这个应该是未来最有潜力的。

 

第四个新基建。我上面提的这些都不是传统的授信,不是说银行看到这个你要建一个数字中心,我给你5个亿贷款,不是,是银行要全面的参与到过程里面去,参与到每一笔业务里面。我们讲银行是信息化高度集中的行业,什么意思?银行一切的风险决策、贷款决策、授权决策全部依据数据来判断,你有多少数据就能够做多少金融,数据是金融服务的边界。

 

去年我们提到了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而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怎么样把数据要素发挥价值,同样数据就可以转为金融的价值,银行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产业,一定是基于数据,有多少数据做多少金融。

 

这里提到更多的宏观层面的考虑,也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历史节点关键档口,我们如果面向未来,金融应该做怎么样的思考和怎么样的准备?我们认为应该有这样的转变:新规划、新布局。银行做数字化转型应该很早,我07入行之后,当时上的第一课讲中国银行是1972年还是1973年引进了第一台IBM的机器做服务器,因为有钱。到了大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我们大量的算盘退出银行舞台,拿机器替代。到了20世纪末即199几年的时候开始提小机,小机从2000年开始小机向大机集中。现在面临的很大问题是这套体系全部基于IOE架构的,万一真的脱钩,这套IOE体系跑不起来怎么办?这个我觉得应该是在座各位重点思考的问题。

 

刚才易捷行云的方案,我在很认真的听,你们可以思考一下银行的IOE应该占到90%以上的份额,我们每年跟IBM谈判的时候,IBM卖给我们中国企业的价格是别人价格的三倍,你爱买不买,每年的维护费都非常高,这是一种屈辱,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国内企业不支撑,我们一直讲要突破传统的思维。

 

第二,坚持守政创新。区块链的东西都是打着技术的外貌来做很多不以为实的事情,这个是很痛心的事情。我们当时看到很多客户拉都拉不住,一定要买P2P,倾家荡产。我们一直坚持守政创新,这是过去金融客户改革的很大的一点。这是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机构,我们讲得比较少,我们比较笨一点,不爱讲,但国有银行是最乖的,你放在我们这边的钱,一定保住。

 

第三,怎么样去站在领导人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国际国内双循环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是本质的改变。以前中国老是提要融入全球化,我们加入WTO以后享受很多红利,我们现在提出新的改革,在这个大的环境下,金融行业应该怎么样去思考?

 

最后一句话,本来我自己做了一个PPT了,后面范总发模板要改成这样的PPT。我本来写了很多话,最后保留了这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讲得特别好,习大大前几天讲的话“无论一个个人也好、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永远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来源:企业网D1Net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