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Gartner报告:中国超融合的差异化价值时代到来!!

大数据在线袁绍龙 2019-10-21 16:35 发文


2017年,Gartner在《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17》报告中介绍,超融合系统位于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顶点,这预示着超融合在当时处于概念炒作期的最高峰,市场泡沫也最大,接下来2-5年将正式进入到实际落地阶段。


2年之后,中国超融合市场是否真的如Gartner所言:走向实际落地,成为市场用户的一个主流选择?


近日,Garnter又公布了《Competitive Landscape: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China》报告。该报告对中国超融合市场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再次进行剖析。Gartner不仅预测中国超融合市场在未来几年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超融合的应用服务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用户对于私有云的偏爱也让超融合架构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从报告中感受到,中国超融合市场经历过多年的市场洗礼之后,彻底告别了“百团大战”的混乱局面,不仅在多个行业落地开花,也让市场真正进入到比拼差异化价值的竞争时代,未来更是有望诞生出新的强者。



从“泡沫高峰”到“实际落地”

超融合捅破“窗户纸”






在基础架构领域,谁领先了超融合,谁就领先了未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几年前,有大批的市场竞争者涌入到超融合市场,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一大批厂商的加入用“百团大战”形容不为过。这里面即有Nutanix这种超融合的鼻祖,也有SmartX这种每一行代码都坚持自己写的专业型公司,还有华为、新华三、DELL EMC这些在传统基础架构领域的巨头,甚至像QingCloud、EasyStack这些云服务提供商也大力涉足超融合市场。这些情况也就让中国超融合市场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泡沫期,就如Gartner 在《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 2017》报告中所言:超融合在当时处于概念炒作期的最高峰。


不过,就如有人说所言:做超融合容易,但是做好超融合很难。这意味着超融合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是要做好、做出色的门槛则较高,很多市场竞争者虽然容易进入到这个市场,但往往因为产品与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导致市场竞争乏力。



事实上,超融合从2017年到2019年在中国市场恰恰是经历了从“易”到“难”的过程。这种“难”一方面体现在超融合厂商克服市场种种的质疑,让超融合重要用户从中等规模向大型企业延伸,并且让越来越多细分市场用户开始接受并采用超融合系统;另一方面则是超融合产品克服各种技术困难,让其产品的应用场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从最初的服务器虚拟化、VDI、分支机构等场景扩展到数据库、Cloud等关键业务场景。



以SmartX公司为例,作为中国超融合市场的一家典型代表厂商,除了攻克门槛极高的金融行业之外,最近两年在医疗、地产、零售、制造、大型企业等领域均收获多个成功案例,明显感受到了各个行业对于超融合的接受度和采用度均大幅提升。



因此,中国超融合市场正在捅破那层“窗户纸”,实现脱虚向实,迎来市场真正的爆发期。




从“百团大战”到“三大类型”

超融合迎来差异化价值时代






Garnter在今年的超融合报告中将中国超融合厂商主要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Nutanix、SmartX为代表的纯超融合厂商(Pure-Play HCI Vendors),这类型的厂商往往是通过产品差异化优势来赢得市场。


以SmartX为代表,Gartner这样评价与分析的:




SmartX




产品概览


以自主开发的分布式块存储为业内所熟知;

核心产品 – SMTX OS 超融合软件不仅内嵌免费的虚拟化平台 ELF,还支持 VMware 和 Citrix 虚拟化;

验证并支持了几乎所有主流的 x86 服务器硬件,并且在客户中覆盖了几乎所有超融合应用场景。


如何竞争


主要覆盖对 IT 重度依赖的行业,包括几乎所有的金融细分市场、医疗和制造业;2.对可靠性的良好体验不仅为用户带来信心,更带来了生意机会的扩展。其中金融行业 50% 的销售额来自于已有客户的扩容;

主要和一线厂商 Nutanix 、VMware 竞争,在用户对产品信任的基础上,具备更及时快速的服务响应以及更高性价比;

和各相关领域的专业厂商都构建了良好的生态,不仅可以和 OpenStack 以及本地的云管软件厂商整合私有云方案,同时在安全、数据管理层面都有相关专业厂商合作和解决方案。在容器方面,不仅支持了 Kubernetes CSI ,其虚拟化也和 Rancher 有管理集成。



第二类是以Dell EMC、华为、华三、深信服、VMware等为代表的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这类型的厂商通过已有市场基础来实现覆盖;


以华为为例,Gartner是这样评价与分析的:




华为




产品概览


HCI 产品 FusionCube 包括存储和基于 KVM 以及基于 Xen 的 FusionSphere ,同样也支持VMware;2. 根据不同的负载和用户场景,FusionCube 可以提供不同的节点选项;

 和 AWS 集成支持备份,并且与 微软的 Azure 和 Zure stack 集成;

仅支持华为自己的 x86 服务器.


如何竞争


拥有从系统到基础架构软件到云管的丰富的产品栈;

利用已有市场覆盖和品牌获得超融合市场;

2018年,华为增强了 DBMS 支持并提升了存储性能,帮助 FusionCube 扩展至金融和电信运营商;

建立了包括 Oracle、SAP、VMWare、Microsoft 和 Redhat 在内的生态,帮助其扩展更多的负载;

华为是中国公有云提供商,这也提升了 FusionCube 作为混合云方案的信誉,虽然该方案并不是公司市场聚焦的重点。


第三类则是以QingCloud,EasyStack等为代表的云服务提供商,这类型的厂商通过为客户提供私有化部署方案来实现市场延伸。


以EasyStack为例,Gartner是这样分析与评价的:




EasyStack



产品概览


专注在 Openstack 发行版和相关服务,2018 年才发布其 HCI 产品;2.集成了 Kubernetes 控制平面,并基于微服务模式对计算、存储和网络进行管理;

教育和医疗是 HCI 主要市场。


如何竞争


受益于中国区对开源产品较大范围的认知;

因为自身具有私有云平台的能力, Easystack 将 HCI 作为客户构建的私有云的关键步骤;

基础架构管理容器化,进一步提升了升级时的灵活性和体验;

2019年和国内一家本土服务器厂商建立了 OEM 关系。



这就是目前国内超融合市场的主要情况。在笔者看来,经过了过去两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超融合市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优势劣汰,奠定了当前三大类型厂商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不同类型的厂商已经开始形成了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以SmartX为例,技术与产品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SmartX的SMTX OS超融合软件在金融市场久经考验,使其成为金融行业超融合市场位列前三,并且拥有部署超过3,000+个节点规模的亚洲最大的超融合金融案例。目前来看,SmartX在技术与产品层奠定优势之后,也在积极完善行业、渠道、服务等方面的布局。


华为则是传统数据中心供应商的典型代表。作为耕耘在数据中心领域多年的厂商,华为的优势在于其拥有完善的产品线、广泛的用户群体以及成熟的渠道体系。华为很容易利用已有的品牌优势在超融合市场中获得成功。在基础架构向超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像华为这样技术实力强大、品牌优势突出的厂商,未来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平衡基础架构众多产品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策略。另外,需要让产品走向更加开放,进一步帮助用户提升构建真正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体验。


EasyStack则是云服务厂商进军超融合的代表。这类厂商在开源、云原生技术等方面有了不错积累,但进入超融合市场普遍比较晚,具体落地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这三家公司可谓是各自类型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超融合市场中的重要竞争者。与北美等国外相比,中国超融合厂商对市场格局有着较大的影响,甚至占据着市场一定的主导权。



实际上,超融合就像市场的一个“焦点”,原来市场中的不同玩家正在基于自身差异化价值,从不同的位置向这个“焦点”靠近。比如有些厂商拥有深厚的虚拟化产品和用户基础,希望通过超融合产品巩固自身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地位;有些厂商则希望利用云计算平台积累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利用混合云市场的良机,借助超融合产品实现用户范围的延伸;有些厂商则拥有丰富和全面的产品堆栈,并且渠道和生态较为成熟。


可以说,随着超融合市场捅破那层“窗户纸”,即将迎来的就是一个绝佳的市场期: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市场潜力空间也将越来越大,超融合厂商们很容易利用自身的差异化优势建立起规模效应,实现市场的进一步突破,并且会尽量弥补自身的短板,进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主动。




从超融合趋势

看未来市场走向






Gartner在报告中预测,全球超融合市场截止2023年可依旧保持高达 23%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也同样保持这样的发展速率;与此同时,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对公有云的采纳率并不高,中国大型企业2018年云迁移率仅为11%,混合云仍然处于早期阶段。相反,中国用户更倾向于在私有环境部署类似云的基础架构。因此,中国超融合市场刚刚起步和建立起初步的市场格局,未来市场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未来的趋势来看,围绕产品、技术、生态三个角度做文章应该会是所有超融合厂商都会努力的方向。


首先,在产品层面,超融合一定会朝着“生产就绪”的方向发展,将会众多行业用户在基础架构层面的首选,并且会在其上部署更多的核心业务应用。因此,这就要求超融合厂商进一步强化“生产就绪”的能力。尤其是越来越多用户对于云原生技术的采用,随着像容器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对超融合产品在“生产就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基础设施领域的软件定义化趋势愈发明显,以存储领域为例,知名传统存储大厂NetApp今年大力推荐Data ONTAP Select纯软产品就可以感受到软件定义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超融合领域,超融合产品也会加快以纯软的方式交付给用户,这一趋势在Nutanix和SmartX的纯软产品交付比例上得到了验证 ,未来这种趋势将会愈发明显。


其次,从技术层面,以英特尔Optane为代表的SCM(Storage Class Memory,持久性内存)作为数据中心的新介质正在迅速崛起。SCM具备非易失性的特点,还拥有接近内存的性能和闪存级的内容和,很好地平衡了内存与闪存之间的性能与成本鸿沟,被认为将在将来的数据中心中将发挥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超融合产品与技术堆栈围绕SCM进行构建与布局将会重要的趋势。目前来看,包括Nutanix、SmartX、MemVerge等公司都在积极布局该领域。


第三就是开放的生态,尤其是中国市场近年来建立起自己IT生态体系的趋势愈发明显,涵盖从芯片、操作系统、中间件、安全、应用等方面。因此,超融合厂商要想在市场中有进一步的作为,一定需要有着更加开放的心态,除了已有的生态体系之外,也要积极融入新的生态体系之中,在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商更加贴近本土生态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总体而言,超融合代表着未来基础架构的长期发展方向,市场格局还远未到鹿死谁手的时刻,谁在产品、技术、生态、服务上真正做到为用户创造价值独特,谁就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往期精彩文章

数据库性能评测真的重要么?

SDS会走上传统存储的老路么?

超融合战争远未结束,谁将最终胜出?

拨开市场迷雾,SD-WAN市场的守与攻!

冷思考,数据中台的迷失与前行!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大数据在线袁绍龙

    聚焦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变革...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